消化道肿瘤新药进展怎么样?【临床招募】
从世界卫生组织IARC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20年全球首次患癌人数达到了1929万,据悉其中有457万人是中国人,占比达到了23.7%,其中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等6个高发癌症,如果你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6个高发癌症中,竟然有4个都是消化道肿瘤。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You Wu带领他的团队在胃肠病学领域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生活方式及中国胃肠道癌症发病率的关联分析。该研究跨度从1991—2011年,随访了3万人的生活数据,发现中国人结直肠癌相关性最强的是红肉摄入量高,与肝癌相关性最强的是肥胖,与食道癌相关性最强的是吸烟,与胃癌相关性最强的是钠摄入量高。总的来看,56.5%的结直肠癌、59.8%的胃癌、48.5%的食道癌和35.2%的肝癌与吸烟、红肉摄入量高、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新药进展
食管癌的新药发展相对迟缓,除了氟尿嘧啶、顺铂、紫杉类三大化疗药物以外,近50年来几乎没有新药可用,更无靶向药物可用。而今,免疫治疗的出现,开启了食管癌治疗新格局,有望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获益。
免疫治疗的目标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治愈率,绝不是单纯通过一线/二线治疗改善患者的一点生存时间。特别是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我们期待免疫治疗不仅能给这部分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也能带来治愈的希望。
整体来说,胃癌的发展速度比食管癌快,胃癌有很多针对靶点的精准治疗,如针对 HER2 阳性、Claudin 18.2 的靶向药物、CART 治疗、PD-1/PD-L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很多研究,已经得出阳性结果。
CheckMate-649 研究证实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用于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食管癌患者疗效显著,引领我国胃癌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改变了中国胃癌的治疗格局。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免疫治疗新研究出现,探索免疫最佳联合方案、筛选最适人群,甚至将免疫治疗推进到局部进展期患者。
无论是化疗、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抑或是从末线到一线再到围术期治疗,多学科的参与都贯穿治疗全程。免疫治疗不同于靶向治疗,靶向治疗针对的是特定基因变异的患者,而免疫治疗是覆盖全人群,几乎所有患者都可使用免疫治疗。
但免疫治疗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有效,因为 PD-L1 表达不是一个特异性的标志物,而是一个相关性的标志物。即 PD-L1 表达越高,生存获益越明显。除此之外,肿瘤突变负荷(TMB)、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等均可预测患者生存获益,相关转化研究也正在开展。
取得的成绩
和其他实体瘤不同的是,中国食管癌的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我国食管癌的 5 年生存率比西方国家高 10%~15%;但与同样是胃食管癌高发国家的日本、韩国相比,又有所不足。日韩更注重早诊早治,所以生存率较好。
胃食管癌异质性很强,特别是胃癌。如 NTRK1 突变的胃癌患者仅占 0.3%,如此少的患者,使用 NTRK 抑制剂的有效率必然要低于其他实体瘤,远不如乳腺癌的抗 HER2 靶向治疗。破解难题需要从疾病的机制、基因突变的本质等各个方面着手,需要多学科的参与。
因为胃食管癌的研究失败率相当高,早期的基础研究大家都不敢轻易触碰。我们需要多学科整合,将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聚到一起,聚焦当下的临床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从基础到临床,多学科参与,共同推进上消化道肿瘤的诊疗研发。
精准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胃食管癌不走精准,无路可走。伴随着我国大量的病人需求,众多的医疗资源,以及初创药企、新药研发和新手段的蓬勃发展,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在国际舞台上起到引领作用。
胃癌新药研发
胃癌的治疗靶点比较多,如 HER2、Claudin 18.2、c-MET、FGFR 等。此外,MSI-H、EBV 感染等靶点与免疫治疗相关,相关的 I 期临床研究正在探索中。甚至一些双抗的双靶点以及 CART 三线治疗、FGFR 抑制剂一线治疗等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
这些研究的开展使弥漫性肿瘤患者、Claudin 18.2 高表达患者以及哪些原本无药可治的患者生存得以改善。
特别是 c-MET 扩增患者生存期很差,一旦复发转移、生存期不足 2 个月,而此类的 c-MET 抑制剂也正在研发中,初步显示出生存获益。但仍然需要更多 III 期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新药有效性。
食管癌新药研发
食管癌的新药研发相对困难,目前几乎无靶可用,针对泛 HER 的 EGFR 抑制剂以及细胞周期抑制剂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当中。
食管癌虽然对免疫治疗敏感,但治疗效果总体一般。鉴于我国食管癌的基础研究相对较强,需要我们将多学科专家聚集到一起,针对所选人群分门别类地治疗,共同推动我国食管癌的研究向前发展。
现开展一项评估HLX07(重组抗EGFR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联合治疗或单药在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管鳞癌(ESCC)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开放、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有意者可以直接扫码报名。
↓ ↓ ↓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知识分享,不做任何指导参考作用,详情请咨询专业的医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