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PD-1又惹祸,药物副反应再次引发热议

发布时间:2021-11-04

近日,一位患者家属在某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的父亲在使用抗癌药PD-1后,出现上吐下泻、皮疹等症状,且被诊断为药物过敏,一个月后最终去世。这一消息无疑引发了大众的关注,药物副反应再次揪起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就这一热点事件,小募将为大家详解肿瘤患者化疗后呕吐的最新进展。

SUMMER。


目前肿瘤患者治疗手段已经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有免疫、靶向等新方法,当然也离不开化疗,因为联合治疗才是主流模式。肿瘤患者中,有80%左右的人需要接受化疗,化疗相关呕吐(CNIV)是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上存在许多患者在刚接受治疗时由于无法忍受恶心感和呕吐的痛苦而放弃了一线治疗方案,即使经过医师的反复劝阻后仍然不能接受,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方案和治疗时期,导致肿瘤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因此加强CNIV的认识和管理,对CNIV充分重视对于患者方案治疗的顺利执行十分重要。


#1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致吐风险分级如下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分5种:急性、延迟性、预期性、暴发性及难治性急性呕吐。急性呕吐发生在初次化疗后24 h内,迟发性呕吐则在初次化疗后几天发生。最棘手的是预期性、难治性恶心呕吐。患者化疗后发生预期性恶心呕吐时,看见医生会吐,甚至一说到去医院就会吐;难治性恶心呕吐是无论如何都会吐。


有研究提示,亚洲女性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较高。既往抗肿瘤治疗时恶心呕吐体验、孕吐史和晕动症为预期性呕吐发生的高危因素。


#2

RINV的致吐风险,主要根据照射部位分级



严重呕吐该怎么处理?

1)增加不同作用机制的止吐药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种作用机制药物联合使用;


2)根据计划按时连续使用止吐药物,而非按需给药;


3)考虑通过静脉、皮下肌肉注射或直肠等非口服途径给药;


4)适当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注意监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下一周期化疗时重新充分评估患者的呕吐风险,关注可能导致本周期治疗时爆发性呕吐的各种因素,如:

脑转移

肿瘤导致的消化道梗阻或其他的胃肠道异常

电解质紊乱

其他合并症及用药


6)考虑下一治疗周期加强预防,增加不同机制药物。


随着新一代半衰期更长、亲和力更高、靶点特异性更强地缓解呕吐的药物如帕洛诺司琼、阿瑞匹坦等的出现,患者的呕吐发生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尽管如此,肿瘤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依然很高,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帕洛诺司琼

帕洛诺司琼为5-HT3受体抑制药,对5-HT3受体有高选择性拮抗作用,可阻断呕吐反射中枢外周神经元的突触前5-HT3受体的兴奋,并且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5-HT3受体传递的迷走神经传入后区的作用,阻断肠道中迷走神经末梢,阻止信号传递到5-HT3受体触发区,减少呕吐和恶心的发生率,但对已发生的恶心、呕吐效果较差。帕洛诺司琼半衰期较长,故对化疗诱发的急、慢性呕吐均有效。


阿瑞匹坦

阿瑞匹坦可有效预防迟发性呕吐。研究证明在应用顺铂后的5天内,联合应用阿瑞匹坦、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比应用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降低20%的呕吐发生率。阿瑞匹坦80mg在多天化疗或患者恶心呕吐控制不佳等情况下可重复给药。口服后4小时即可达血药峰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内代谢,可能与细胞色素CYP3A4和CYP1A2有关,半衰期为9~1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