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肺癌治疗方案的因素
说肺癌治疗,首先得简单说说影响肺癌治疗方案的因素。从病理分型上,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85%,小细胞肺癌占15-20%。而非小细胞肺癌根据其特点和治疗措施的区别,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简言之,病理分型是“定性”,告诉我们是哪种肺癌。
临床分期是根据TNM分期系统“打分”得来,T指原发病灶,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M指肿瘤有没有远处转移。
每一种肿瘤的TNM分期系统各不相同,TNM分期中T、N、M确定后,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总分期,即我们时常听到的I期、II期、III期、IV期等。所以,临床分期是衡量患者体内肿瘤的发展程度。
近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代表性临床研究——CheckMate-816再传捷报,成功达到第二个主要终点: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能将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延长50%,美国FDA也正式批准了纳武利尤单抗新辅助治疗的适应证!
免疫治疗,它又赢了!
在既往化疗缩瘤降期、降低手术难度的基础上,免疫新辅助治疗有望清除微转移灶,成功延长中位EFS,接下来还可能实现总生存期(OS)获益的终极目标,这种全方位的治疗获益,足以变革早期肺癌的治疗。而也许只有外科医生们才最清楚,这样不断升级的成功有多重要。那么免疫新辅助治疗,又为何如此优秀呢?
新辅助化疗,“想说爱你不容易”
面对凶残又狡猾的NSCLC,只靠手术刀实现刀到病除实在不易。即使进入21世纪,围手术期化疗尤其是辅助化疗得到普遍应用,可手术的早期NSCLC患者术后仍有复发或远处转移风险,且超过50%的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2年内,这显然不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导致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元凶,往往是癌症的“微转移灶”(Micrometastases),即随着循环系统潜藏到淋巴结、骨髓等处的一小撮癌细胞。它们无法被肉眼察觉,手术刀也对它们无可奈何,而且它们还可能通过“休眠”,躲避免疫系统和辅助治疗的追杀。
这些难以发现、更难以消灭的微转移灶,就给癌症的卷土重来埋下了伏笔,一些转入休眠的癌细胞,可能因为内外环境的改变,突然“从睡梦中醒来”,从而导致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呈现出“双高峰”的状态。
现有的围手术期新辅助/辅助治疗,就将清除微转移灶作为治疗目标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新辅助或辅助化疗的表现都不算优秀。
2010、2014年相继发表在《柳叶刀》的两项权威Meta分析显示,辅助化疗仅能将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约4%,新辅助化疗也只能将5年生存率提高5%。
改善5年生存率效果有限,意味着新辅助化疗在疗效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传统化疗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手术延迟,部分患者甚至因化疗期间病情进展无法手术,这些同样是临床上需要权衡的因素。因此在既往的国内外权威指南和共识中,新辅助化疗的使用基本都局限于IIIA期患者,很多外科医生只把新辅助治疗视为术前缩瘤降期、便于手术切除的一种手段,认为它改善长期预后的价值有限。
不过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后,NSCLC的新辅助/辅助治疗也迎来了转机,真正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